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CCCP & NCF 2016】夏云龙: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成功率的预测因素分析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6/6/20 11:54:05    加入收藏
 关键字:CCCP NCF 

        心房颤动(AF,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近十余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得到快速发展,显示出良好应用前景,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已成为房颤现代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但是,最困扰射频消融RFA术发展和应用的是房颤复发。所以,术前预测消融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房颤发病机制仍存在盲区,许多学者在研究房颤潜在的发病机制,以探寻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在本次CCCP & NCF 2016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成功率的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成果显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成功率的预测因素如下:
  1.年龄:年龄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议,年龄可能对心房肌纤维化或组织学重构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对房颤异位灶的产生和维持造成影响,因此推测年龄可能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2.左房压力及电压: 213 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的术后复发患者,电生理心房电压标测研究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双极电压显著性增高,低电压区比例显著性低。由此,左房压力所致基质改变可能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3.心房纤维化程度:应用磁共振技术评价左房纤维化程度,根据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分别分为Ⅰ、Ⅱ、Ⅲ、Ⅳ级,追踪研究消融术空白期后475天的房颤复发率,结果表明随着左房纤维化程度的增高,房颤复发率依次显著性升高。所以心房纤维化是促进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4.左房大小及肺静脉解剖:100 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的术后复发患者(阵发性房颤72例,持续性房颤28例),应用螺旋CT测量左房前后径及肺静脉解剖指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前后径及肺静脉解剖是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5. 房颤周长与振幅:95例持续性房颤接受(CPVA)的术后患者,随访12±6个月。房颤频率分析所有病例均在房颤心律下消融,分别于消融前和完成预定消融策略后测量房颤周长及房颤波振幅。本研究中观察到在随访成功者消融前后房颤周长变异程度显著、术后明显延长,而这一变化在复发组患者不明显。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消融前后房颤周期变异度较小,为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样,房颤波振幅与术后复发关系密切,振幅低者术后更易复发。
  6. 高敏C-反应蛋白:121 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的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77例,持续性房颤44例),平均随访23个月,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均证明高敏C-反应蛋白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
  总之,研究显示有关预测房颤消融术成功率及减少术后复发的因素繁杂多样,涉及的方面有:年龄性别、房颤类型(阵发还是持续)、房颤持续时间、肺静脉解剖、左房大小、 左房容积、左房压力、心房传导时间、自主神经功能、基因学、 高代谢综合征、超重与肥胖、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心脏射血分数、P波宽度及离散度、房颤波周长、高敏C-反应蛋白、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瓣膜病、肾病)以及CHADS2评分。以上因素众多,除房颤类型外,其他因素虽多,但研究异质性很大。而且,大多数预测因素由于缺乏界值,进而无法真正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基因学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涉及染色体4q25、家族性房颤基因1、家族性房颤基因2、基因多态性等,基因学指导的导管消融术虽有一定价值,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综上所述,把握好目前已公认的机制,是实现治疗个体化、精准化,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减少术后房颤复发的关键。归结到具体适应证,年龄<80岁、典型PAF史(触发活动活跃)、持续时间12个月、正常心脏(无结构性心脏病)、f波特征(节律慢/振幅高/明显)的持续性房颤成功率高。而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符合年龄<70岁、AF持续时间≤5年、左房大小LA≤50 mm、 无结构性心脏病、f波特征(节律慢/振幅高/明显)条件的患者,同样具有较高的消融成功率。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相关文章

相关幻灯

相关视频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1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