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得失之间在于取舍,取舍之间彰显智慧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1/1/14 10:51:39    加入收藏
 关键字:高血压 心房颤动 心肌梗死 心绞痛 基因治疗 

    近年来,应用全基因组扫描和SNP技术研究心血管疾病可谓硕果累累。高血压、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脂血症以及与心脏结构功能相关的基因变异等等,一系列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遗传高危区段被发现。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特异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如Phosdicin与应激性高血压相关, NO合成酶基因(NOSIAP)突变可诱发猝死,Nexilin基因突变可以破坏肌纤维(Z线)稳定性,引起心力衰竭,ZFHX3 基因突变可诱发心房颤动等等。心血管药物基因组研究上,亦取得了很大成绩。
小分子RNA应用为心血管病基因治疗开创了新方向
    反义RNA、RNAi、SiRNA和microRNA等小分子RNA可以调控体内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而且这些小分子RNA易于合成,便于体内转移、携带,可避免和减少抗原性及免疫反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反义RNA是指与mRNA互补的RNA分子,通过与反义RNA与mRNA特异性的互补结合,抑制了该mRNA的翻译。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通过双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造成目的mRNA特异性降解,使基因转录后沉默的一种现象(图3)。RNA干扰降解靶基因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降解与之序列相应的单个内源基因的mRNA; siRNA具有双链结构且两侧3’突出末端为双胸腺嘧啶核苷结构,稳定性强;RNA干扰可在低于反义核酸几个数量级浓度的条件下,将靶基因表达降低到低水平甚至完全“剔除”,使靶基因表型达到缺失的程度,因此更高效。microRNA(miRNA)是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3’UTR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免疫应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iRNA表达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miRNA有望成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miRNA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结果提示特殊的miRNA在控制心肌细胞分化发育、细胞肥大增生、血管生成、内皮功能及心室重构中均有重要作用。
    N. Maulik等应用腺病毒介导的Thioredoxin-1基因,可以促进实验性糖尿病心梗组织的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J. Vogela等将人的心钠素(ANP)基因转化至皮肤和成纤维细胞,再移植到高血压大鼠体内,可以长期控制高血压。有关小分子RNA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来源于在体或离体的动物实验, 要将其应用于临床仍需大量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小分子RNA在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将丰富我们对心血管生理和疾病的认识,并为利用小分子RNA进行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正确认识基因治疗的副作用
    外源基因进入体内后能否仅作用于靶组织,是否会播散并导致邻近的或远隔部位异常血管生成或肿瘤生长是治疗性血管生成面临的主要安全性问题。但研究表明,治疗性血管生成仅发生在处于一种相应“敏感状态(primed)”下的组织。临床试验研究机构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毒理学实验。动物实验中也未发现其促进肿瘤恶性发展的证据。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显示治疗性血管生成可能引起原位癌或促进潜在肿瘤生长。
    治疗性血管生成是否会引起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导致或加重冠状动脉狭窄尚未完全明确。已经完成的临床试验也未发现基因治疗促进斑块生长和不稳定的证据。
问题与展望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心血管病治疗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尽管如此,心血管病治疗的研究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目的地。一方面,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适宜接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而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是目前冠心病治疗的难点,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对于心血管病发病机理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之中,尤其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也是治疗研究的重要方面。基因治疗作为全新的治疗手段,将会为心血管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在人类已经进行的600余项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仅占8%左右,但迄今为止却是基因治疗成功率最高的领域。在针对冠心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治疗基因的表达通常仅须持续数周即可发挥满意的疗效,大大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因而与遗传病基因治疗中通常采用的终生替代治疗相比在安全性方面有更多优势,有利于临床研究的顺利进行。
    基因转移技术正在不断完善,可供治疗的心血管基因不断涌现。小分子RNA的应用可避免和减少抗原性和免疫反应,更为安全。基因修饰的干细胞治疗将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自身干细胞和细胞种植的方法更能增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再现生机,重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现在部分已用于人体缺血型心血管病的治疗,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尽管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尽管已动用大量的资源进行严谨、长时期的研究,基因治疗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仍难以取得质的飞跃,尤其是许多设计严谨的治疗性血管生成临床II、III期试验结果不能达到临床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I期中所证实的治疗有效性后,一段时间内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探索起起伏伏,甚至停滞不前。未来研究的重点还将集中在几个方面,如合适的治疗基因的选择;基因治疗载体的完善,理想的载体应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较高的基因转移效率,基因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控性;心脏基因转移途径的选择;对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更全面的监控,这一点是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推广的前提。
    在得失之间徘徊,在取舍之间犹豫,得与失应该如何取舍?分子生物学家和心血管专家仍难以辨识:何处是开始,何处是结束,哪一类基因、哪一类方法才是可靠、合理的研究途径?
    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发现心血管疾病更多的靶基因,构建出更加合理的载体,创建出更加巧妙的基因导入方法,使心血管疾病的根治不再只是梦想。但是,心血管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只是刚刚复苏,绝大多数仍处于实验阶段,心血管的基因治疗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积极、谨慎前行。
    在得失之间体验艰辛奋斗的精彩,需要的是无怨无悔的执着与勇气。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

 
关于本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1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